• 新闻资讯
  •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 【砥砺六载 奋进杭电】人才人事工作: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英才荟聚助力学校发展
    发布时间:2019-01-04 来源:人事处  点击数:2071

      尚贤者,校之本也。学校要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人事工作必须先行。学校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关于人才强省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主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育引并重、外引内培”,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力实施“2213”和“5512”人才工程,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多管并举,强力推进人才人事工作,大力创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师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人才培养、bob体育手机登录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和进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目前,学校拥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正高职称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00余人。六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新引进博士643人,新增全职院士3人,新增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6人,新增国家优青等“四青人才”5人,新增省“万人计划”、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57人,新增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受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表彰,2017年获浙江省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电路与系统”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image001.jpg

    顶层设计强校战略,科学谋划人才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党委时刻秉承这一理念,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六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bob体育手机登录 、国际化提升等方面,树立了强烈的人才优先意识,营造全校重视人才、举荐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的新格局。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党委一以贯之地在制订重大方针战略时,始终强调“人才强校”战略,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2013年是我校“人才建设年”,学校召开人才工作大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遵循“突出重点、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的原则,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促进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会议研究制订了《“2213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引进和培养20名左右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建设20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培养和引进100名左右省内具有知名度的拔尖人才,支持3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创新人才。2016年,学校制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又提出“5512人才工程”,即到“十三五”末期,要建成一支更加优秀的高水平队伍,拥有院士5名,****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50名左右,省部级优秀人才100名左右,优秀骨干教师200名左右。

           落实人才工作职责。将人才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首先就是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我校自2013年以来就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校人才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其次是建立“校院两级联动”的人才工作责任制和“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确立学校与学院、学科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权责分配。再次,学校建立了以产出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学校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为抓手,将人才工作作为考核学院工作的重要指标,并与学院经费划拨挂钩;同时与职能部门、各学院领导签订三年工作任期目标责任书,将人才工作目标与中层干部三年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将人才育引的数量与质量指标化,坚持产出导向,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多年来的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学校已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学院和学科具体落实,全员教工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image005.jpg

    挖掘内力培养为先,优秀人才唯才是重

      2016年,俞俊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校优青项目零的突破;2015年和2017年,王高峰教授和罗国清研究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六年来,学校围绕队伍建设“高端、青年、国际化”的时代主题,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实施“2213”和“5512”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培育体系。

           培育选拔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是师资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而培育选拔校内高端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六年来,学校坚持“育引结合,以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优秀人才培养培育体系的建立,积极做好各项人才计划的组织推荐工作,自主培养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不断涌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陈畴镛、李晓钟成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俞俊、罗国清入选国家优青;王高峰、罗国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俞俊、颜成钢教授入选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另有7人入选省“万人计划”,16人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师,72人入选“151人才工程”,60人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等等。2017年学校还获批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助力培养青年教师。赢得青年,就是赢得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学校主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设计多层次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从进校一开始就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出台《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办法》,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助教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启动校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培育专项,造就一批进入本学科学术前沿、具有一定国内外知名度的优秀青年学者,截至目前共有27人入选校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培育专项。此外,学校定期举办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科技创新论坛、学术能力提升训练、学术交流合作宣讲拓展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增强青年人才厚积薄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校先后制定了《优秀教学骨干和双语教学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教师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实施办法》,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地方合作项目、省151人才出国项目、学校选派资助项目、个人学术进修等渠道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在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学校注重教师访学过程管理及跟踪服务,对于期满考核优秀者给予额外奖励,同时,将教师海外进修访学经历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相结合,从2018年起要求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有连续1年及以上的海外进修访学经历。截至2018年底,学校具有3个月及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专任教师达680人,专任教师国际化比例达到40%。

    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学培训项目.jpg

    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学培训项目

    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广聚贤才

      2015年3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技术与控制学院院长波波索夫教授受聘我校讲座教授,他率领的科研团队也正式入驻我校。

      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布莱恩·安德森教授是信号、系统与控制领域国际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2016年7月他从澳洲国立大学退休后,受聘成为我校首位杰出教授。入职以来,安德森院士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多次。

      六年来,学校以“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省重点高校建设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引才工作举措,着力高端人才,助力青年骨干,聚力创新团队,引进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博士,实现了人才总量的稳步增长、人才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学校逐步实施和完善了更富竞争优势的人才引智政策,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引进人才特殊待遇实施办法》《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办法》《****管理办法》等文件,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焦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并坚持为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学科支撑平台、薪酬制度体系和工作生活条件。六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专任教师净增400余人,正高职务教师净增百余人,年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提高至近70%。

    我校举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信息物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启动仪式.jpg

           创新人才引进形式和机制。学校深入贯彻“全职引进为主,柔性引进为辅”的工作方略,多举措多渠道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来校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校出台《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不断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利用校内外资源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聘用工作。六年来,特别是省重点高校建设以来,已柔性聘请国内外4名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2名澳大利亚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杰青、长江、IEEE Fellow等60余位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助力学校发展。在学校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我校申报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复立项,列入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学校以学术论坛形式,积极为海外青年学子搭建学科交流平台,助力优秀人才来校发展。2018年,学校召开首届IT青年科学家论坛,共有来自美洲、欧洲、澳洲、亚洲地区的74位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其中不乏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者。同时,学校在人才引进中积极探索团队模式引进,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如骆建军微电子创新团队、张雪峰创新材料研究团队、俄罗斯圣光机大学波波索夫教授团队等科研团队,已陆续为学校带来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为服务浙江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

           加强人才引进服务和保障。学校按照“以才引才,以智引智,全员引才”的工作思路,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和校友等参与人才引进工作,设置人才举荐奖,奖励为学校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人事部门积极配合学院、学科主动上门邀约商谈,建立了校、院、学科三级快速人才评价和引进决策机制;实施《党政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党政领导与高层次人才对口联系、跟踪服务等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职负责、专项跟进、专人落实的周到服务。

    我校举行2018世界IT青年科学家论坛.jpg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干事创业环境

      ACM“金牌教头”刘春英因教学和指导竞赛成绩优异,被破格晋升为教学为主型教授;“横向课题大户”侯平智近年来横向项目合同总额超过6000万元,凭借在科技转化推广上的突出成绩晋升为研究员……这些被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报道的事件,凸显了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阔步前行。

      六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和薪酬制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进“一流能力一流岗位、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的人事综合改革方案。

           深化岗位聘任改革,建立岗薪匹配体系。学校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分类管理,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优化岗位聘任制度,打破原来“以工作量为主”的聘任模式,按照“目标引导,按需设岗;分类管理,分级聘用;岗薪挂钩,岗变薪变;竞聘上岗,公正公平;以人为本,保证重点”的基本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做到能上能下。同时以岗位为抓手,建立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任务,享有岗位薪酬的协同机制,并以岗位目标任务为导向,赋予学院自主设岗、自主聘用和自主考核的人事管理权力。在2016年新一轮岗位聘任中,共有2142人聘任上岗,其中专业技术岗1589人(含双肩挑)、管理岗464人、工勤岗70人;全校共有26人低职高聘、22人高职低聘。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在省属高校中,学校率先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工作,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的痼疾,突出凭贡献、凭成果、凭实力的导向,相继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试行)》《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办法》,将职称改革加入到推进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链”中来,与岗位设置、考核聘用、绩效管理等人事制度形成衔接配套,激发不同类型的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热情与活力。

    刘延东副总理视察我校产业化基地服务地方合作项目(侯平智研究员).jpg

    刘延东副总理视察我校产业化基地服务地方合作项目,侯平智在现场做技术解答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学校按照“注重业绩导向,兼顾公平保障,实行岗薪挂钩,强化绩效激励,加强绩效考核,规范分配秩序”的原则,不断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导向、岗位分类管理和岗位优绩优酬的薪酬分配和考核体系,出台《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奖核拨(分配)办法》《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逐步探索以任务为标准、以贡献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划拨和分配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突出成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使命,对学校人才人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未来,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将紧紧抓住党的十九大、省委“两个高水平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继续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努力营造立德树人、公平灵活、风清气正、肯干爱干的育才、引才、用才大环境,竭力铸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学校早日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