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治理体系

发布者:刘茵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数字中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构建我国数据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展望未来,要牢牢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之下数字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治理之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治理体系,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数据治理体系是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生产要素的概念范畴最早可追溯到1662年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所提到的“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随后,亚当·斯密、萨伊、约翰·穆勒等经济学家进行了不断完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生产四要素论”,即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数据要素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纳入到了生产要素的范畴。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形态。以数据要素为重要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加速变革,对我国经济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据治理体系是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也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已全面深度融入到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领域。加强数据治理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全方位、全领域融入经济发展,有利于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乘数效应,使经济更加高效、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更加明显,实现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数据治理体系是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迈入数字化时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万物互联,系统共建共享形成了海量数据资源,算法算力升级提升了数据开发利用效率,这对政府数据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掌握着海量的数据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职能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同时,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建立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非线性、扁平、交互式的组织流程模式,形成基于政务大数据的即时感知、动态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有利于促进行政行为的量化、实时监督、闭环反馈,从而实现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数据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人类社会积累的数据资源具有多样性、海量性、时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借助于相应的算法技术处理这些数据资源,能够更透彻、更有效地揭示传统技术难以展现的社会关系,形成以数据流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新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匹配性及有效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真正做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破解社会难题提供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赋能社会治理更加智慧科学,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特色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数据作为一种继土地、劳动、资本、技术之后的新生产要素,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赛道,也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越来越得到全球各国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战略,从政府数据开放、大数据产业发展、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探索符合各国实际的数据治理模式,抢夺数据治理话语权。

  数据治理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加强数据治理顶层设计,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以及底线思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发展与安全、国际与国内等关系,健全数据治理规则制度,创新数据治理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逐渐形成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据治理体系。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22年)》,2021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根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5%。因此,要紧密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等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促进数据要素有序高效流动以及开发利用。探索制定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完善数据要素价格制度,畅通数据要素交易流动渠道,促使市场主体依法获取使用数据要素。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倍增效应,推动数据密集型产业发展,培育数据产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利用,使数据要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

  健全数据规则制度体系。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秩序与规则的竞合博弈越来越激烈,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主赛道,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必须积极参与和主导规则制定。要从立法角度规范数据治理,确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法治地位,围绕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知识产权等领域,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性规章,为数据生产、流通、共享、使用等提供法治依据。要将数据生产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制度,科学评价数据生产要素的经济社会价值。探索制定数据产品和服务标准、数据贸易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数据治理标准、数据价值标准等,统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技术标准资源,形成权威一致、市场公认的数据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完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数据使用和交易行为,有效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健全数据技术开发体系。《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但与世界顶级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数据来源多元多样、数据处理时效性增强等条件下,必须集中力量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支撑力和竞争力更强的数据技术开发体系。聚焦数据要素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各环节,加强数据技术和先进工具开发,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感知等前沿领域技术创新以及融合应用。加强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基础bob体育手机登录 ,加大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数据实验等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突破大数据建模、大模型算法、大数据关联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加强通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技术开源,积极发展开源技术体系,降低数据技术使用门槛,促使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健全数据开放合作体系。坚持“分类分级、需求导向、安全可控、依法公开”的原则,推动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通过数据开放最大程度释放数据红利。以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为基础,建立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制度,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并动态更新,实现公共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开放。强化数据共享共用,拓宽数据开放渠道,在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鼓励社会组织、企业、高校院所等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法应用。积极参与全球数据要素市场合作竞争,加强数据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支持我国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国际数据规则,建立数据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运营服务体系。顺应数据跨境流动趋势,健全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形成既符合中国发展方向,又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数据开放合作体系。

  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需要建立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以数据开发利用促进数据安全,以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开发利用。贯彻落实我国《数据安全法》,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鼓励数据依法有效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落实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健全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制度,促进个人信息数据合理利用。健全数据信息安全监管机制,优化数据风险控制流程,确保数据使用行为的合法性。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商业数据、公民数据等的安全保护。健全数据安全审查制度,对涉及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数据应用,纳入国家安全审查范畴,落实严格规范的安全保障措施。

【作者:bob电竞ios 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院长、研究员刘淑春,助理研究员金洁】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